Board logo

標題: 重爪龍頭骨結構似鱷魚 (圖文) [打印本頁]

作者: oviraptor    時間: 2008-1-17 12:56 AM     標題: 重爪龍頭骨結構似鱷魚 (圖文)


英國1983年發掘出的沃克氏重爪龍骨架化石。
  


沃克氏重爪龍長有尖利的牙齒。
  


CT掃描技術還原的重爪龍結構圖。  

   英國科學家最近通過CT掃描發現,曾經在英國的薩裏郡發現的一具恐龍的頭骨與鱷魚非常相似。這種食魚恐龍在生物學上被命名為“重爪龍”,主要依靠兩隻巨大的腳爪從水中捉魚進食。

  通過運用計算機建模技術,英國布裏斯托大學博士艾米利-雷菲爾德研究發現重爪龍在進食時,頭骨的彎曲和伸展與印度食魚大鱷魚頭骨的反應一致。雷菲爾德博士說:“在發掘過程中,我們在重爪龍的胃部發現了部分被消化的魚的鱗和牙齒,以及一根恐龍骨頭,這表明這種恐龍曾經在某段時期內是吃魚的。此外,這種食魚恐龍的頭骨也非常特別,看上去半像恐龍半像鱷魚,因此我們打算從結構和功能上為其進行計算機建模。我們運用了一種名為有限元分析的工程學技術,重建其頭骨在負載情況下的壓力和張力。重爪龍的頭骨經過了俄亥俄大學的CT掃描和數字重建,這樣我們就能夠看到整個頭骨的內部解剖圖了。接下來,我們對魚爪龍、獸腳亞目食肉恐龍、美洲鱷和魚食大鱷魚的口鼻部的數字模型進行了分析,研究它們的口鼻部在進食過程中所受到的壓力,並進行相互比較。”

  結果顯示,重爪龍的進食行為與典型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或者美洲鱷都迥然不同,卻與食魚大鱷魚有著驚人的相似。由於這種大鱷魚的食物中大部分是魚類,因此雷菲爾德通過研究表示,白堊紀時代的重爪龍有可能也曾進食過魚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安吉拉-米爾納最早對重爪龍進行過描述,她說:“我最初以為這種恐龍是食魚動物,後來在自然歷史博物館進行的艾米麗分析也證明了我的猜測。CT掃描數據表明,儘管重爪龍與大鱷魚的進化相對獨立,但它們的進食方式卻類似,因此它們的頭骨形狀以略微不同的方式急劇進化,以便擁有同樣的功能。這告訴我們,動物可以通過多種進化方式解決同一問題。”

  重爪龍的頭骨結構很奇特,非常細長,有著大鱷魚或者美洲鱷的曲線型顎邊緣。與肉食恐龍的刀片形鋸齒狀牙齒不同,它擁有著堅硬的圓錐形牙齒,以及球根狀的顎尖(或稱之為鼻子)。通過掃描分析,科學家們從重爪龍的胃裏發現了殘留的魚骸骨,那也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隻食魚恐龍。經過努力,科學家們後來根據它的習性和遺留的骨骼成功復原了這只恐龍。這只重爪龍死時的壽命是10歲,約4米高、10米長、2噸重。但是科學家們估計,如果能再生活20年,它的體積將達到現在的4倍。重爪龍頭部扁長,鱷魚一樣的頭顱裏塞滿了96顆鋸齒狀的細牙,爪子上還有鋒利的倒鉤,前肢強壯。

  沃克氏重爪龍是一種早期白堊紀恐龍,大約生活在1.25億年前,屬於棘背龍科。大多數恐龍都可以按幾種基本形態來辨認,惟獨重爪龍與眾不同:頭部扁長,口中長滿細齒,頭型很像鱷魚;前肢強壯,有三隻強有力的手指,特別是拇指,粗壯巨大,有一個超過30釐米長的鉤爪--重爪龍的名稱由此得來。它的食物也與其他食肉恐龍不同。喜歡吃魚,而且還很會抓魚,就像今天的灰熊一樣。抓到魚後,就用嘴叼住,然後帶到蕨樹叢中去慢慢享用。
作者: 恐龍化身DIO    時間: 2008-1-17 03:05 AM

不錯@@  謝謝了
作者: Franco仔    時間: 2008-1-17 06:50 PM

曾的好相似呀!!
作者: 達爾文    時間: 2008-1-17 09:04 PM

此隻恐龍太經典了
作者: hunter-hunted    時間: 2008-1-19 07:14 PM

頂一頂
作者: z35874z    時間: 2008-2-5 06:08 PM

絕品
作者: Elson    時間: 2008-5-8 07:02 PM

不錯!
作者: vkashima    時間: 2008-5-9 06:23 PM

重爪龍和恐爪龍有何分別?

重爪龍的頭也和棘龍很相以,都是食魚用的長咀型。這些食魚龍和食肉龍比起來攻撃力會唔會差D呢?
作者: Isaac    時間: 2008-5-9 06:57 PM     標題: 全是維基百科找的

重爪龍(學名Baryonyx)意為「沉重的爪」,是一屬肉食性恐龍,於英格蘭多爾金南部的一個黏土坑及西班牙北部被發現。在英格蘭發現的是一頭幼龍的大部份骨骼,而在西班牙發現的只有部份頭顱骨及一些足跡化石。牠被認為是生活於距今125百萬年前,下白堊紀的貝里亞階。

重爪龍似乎是吃魚的,因為在其胸膛發現了大型鱗齒魚(Lepidotes)的鱗片化石,牠們的長而低矮口鼻部、狹窄顎部、鋸齒狀牙齒、以及像鈎子般的爪,適合捕食魚類。

形態

重爪龍約為8-10米長,約3.6米高及體重為2000公斤。骨骼研究顯示最完整的標本並非完全成長,所以重爪龍可以會更為大型。

重爪龍的每隻手掌的拇指上有大爪,經量度為31厘米。牠的長頸部並沒有像其他獸腳亞目般呈強烈S形狀。頭顱骨被設置成一銳角,並不像其他恐龍的直角。重爪龍的長顎骨顯然就像鱷魚的一樣,有着96顆牙齒,較牠的近親多出一倍。下顎骨上有64顆牙齒,而上顎骨有32顆較大的牙齒。鼻端可能有一小型的冠狀物。上顎骨在近鼻端下側有一轉折區間,就像鱷魚用作阻止獵物逃脫的特徵,而鯊魚也有這一特徵。鼻孔位於上顎的較後方。

生態
重爪龍那像鱷魚的顎骨及大量鋸齒狀的牙齒,令科學家認為牠是吃魚的。一些鱗齒魚的鱗片及骨頭在英格蘭標本的胸腔中被發現。

估計重爪龍是坐在河岸上棲息,並且用牠那強壯的顎骨捕魚。這種方式就像現今的灰熊。牠那長及向下傾斜的頭部支持了這個說法。

在發現似鱷龍前,重爪龍一直都是被認為是唯一的吃魚的恐龍。另一方面,一隻年輕禽龍的骨頭亦與重爪龍的骨骼一同被發現。雖然沒有確定的證據,但都可能顯示重爪龍在尋找另外的食物。

發現

休眠的重爪龍在下白堊紀時期,韋爾登湖覆蓋著大部份現在的歐洲。沖積平原及三角洲分佈及圍繞着現今的倫敦,並且匯流入這個湖中。重爪龍就是在這些過去的三角洲中被發現。於1983年1月,業餘的化石探索者威廉·沃克(William Walker)在薩里近多爾金的奧克利黏土坑邊發現了一個巨型的爪,他發掘這個標本後為其完好所驚訝。

這套骨骼被交與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艾倫·查理格(Alan J. Charig)及Angela C. Milner。他們於1986年發表了重爪龍的模式種沃克氏重爪龍(B. walkeri,或譯臥客氏堅爪龍)。

約骨骼的70%被發掘出來,當中包括了頭顱骨。所以古生物學家能從這單一的重爪龍標本作出多項推論。這套骨骼現時被存放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英格蘭標本後的幾年,一個重爪龍的部份頭顱骨在西班牙布爾戈斯省被發現。而在近布爾戈斯省的拉裡奧哈亦有發現大量的恐龍化石縱跡,當中有些被認為是屬於重爪龍或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另外,在尼日爾發現了兩個指爪,在1996年威特島也發現了另一個指爪。在1997年12月,威特島的一個化石商店出讓一個重爪龍前肢。這些化石似乎是早在數十年前就在威特島西南岸挖掘出土。

語源及分類
學術較少有討論重爪龍的分類。在1998年,另一類似鱷魚的似鱷龍於1998年被描述,並且與重爪龍同樣分類在重爪龍亞科中。[1]有學者建基於似鱷龍與重爪龍的脊骨相似性,指應將似鱷龍重新定為重爪龍的一個種。重爪龍亞科是在棘龍科以下的一個分類,當中包含了其他從非洲及南美洲巨大的白堊紀恐龍,如棘龍及激龍。棘龍科似乎主要是在岡瓦那大陸生活,並在非洲繁衍,經由伊比利半島發展至西歐地區。

在2004年,一位古生物學家根據新的化石,指出似鱷龍與重爪龍的脊椎很類似,因此應該被歸類於重爪龍。[2]重爪龍就一些地方與堅尾龍類比克爾斯棘龍相似,但是牠在頸背卻沒有那些棘。

圖片附件: [位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重爪龍] 250px-Baryonyx_head_and_pectoral_limb_detail_NHM.jpg (2008-5-9 06:57 PM, 9.12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424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3



圖片附件: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重爪龍的重組] 250px-Baryonyx_model_NHM.jpg (2008-5-9 06:57 PM, 7.14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428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4


作者: Isaac    時間: 2008-5-9 07:02 PM     標題: 也是維基百科找的(太長,所以接下)

恐爪龍(學名:Deinonychus),是一屬生活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即距今121-98.9百萬年前)的馳龍科恐龍,身長3.4公尺。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即「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即「爪」)而來,因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來讓三趾及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迅猛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模式種為平衡恐爪龍(D. antirrhopus),種名antirrhopus意為「平衡」,取自於奧斯特倫姆對於尾巴功能的假設。就像其他的馳龍科,恐爪龍的尾巴有者一連串的長骨頭突與硬化肌腱組成。這讓恐爪龍的尾巴硬挺,可提供更好的平衡及轉彎能力。但是,恐爪龍的近親,一個蒙古迅猛龍的標本(編號IGM 100/986)是往後彎曲呈S狀,且為天然狀態。這個發現顯示尾巴可以側彎,並有一定的靈活性。[1]

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於1960年代末期的恐爪龍研究有突破性的影響,引發究竟恐龍是否為恆溫動物的爭論,這個改變稱為恐龍文藝復興。在這之前,一般大眾認為恐爪龍是巨大爬行動物。奧斯特倫姆指出,從恐爪龍的輕骨頭及獵捕用趾爪,可見牠是活躍及輕巧的獵食者。

恐爪龍的遺骸是從美國蒙大拿州及懷俄明州Cloverly組,及奧克拉荷馬州鹿角組所發現。而在馬利蘭州大西洋區海岸平原波多馬克組發現的牙齒亦可能屬於此屬。在Cloverly組及鹿角組發現的恐爪龍遺骸與鳥腳下目的腱龍位置接近。從與腱龍化石一同被發現的牙齒標本,可見這些腱龍正被恐爪龍所獵殺。

描述

就恐爪龍最大的標本而言,牠的體型可達3.4公尺,頭顱骨最大可達41公分長,臀部高度為0.87公尺,而體重最高可達73公斤。[2]牠的頭顱骨有強壯的顎骨,及約60根彎曲劍形的牙齒。奧斯特倫姆最初將恐爪龍的顱骨重建成三角形、寬廣、平坦的頭部,類似異特龍。在發現更多、更良好的恐爪龍與其近親的化石後,[3]顯示恐爪龍的上顎較呈拱形,口鼻部較狹窄,顴骨寬廣,使頭部看起來較為立體,與奧斯特倫姆的重建不同。恐爪龍顱骨與伶盜龍不同,頭頂較堅固,類似馳龍;伶盜龍的鼻部上側往下凹,這點與恐爪龍不同。[4]頭顱骨及下顎骨都有孔洞來減輕頭部重量,而恐爪龍的眶前孔是特別的大。[3]按頭顱骨來推算,眼睛主要是向兩側的。

就像其他的馳龍科,恐爪龍的大手有三指。拇指最短,而第二指最長。每隻後肢的第二趾都有鐮刀般的趾爪,長度約13公分,有可能是作為捕獵用的。牠可以先向前刺戳,並向下割來撕破獵物。相對於恐爪龍的體型,這些趾爪來的相當地大。恐爪龍的身體是靠尾巴脊骨及人字骨,在高速轉向時來維持穩定及平衡。


分類
恐爪龍是最著名的馳龍科恐龍之一,[5]且是迅猛龍的近親,迅猛龍的體型較小,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6][7]牠們的都屬於伶盜龍亞科。這個亞科最初是由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於1983年所提出,[8]而當時只有單一的迅猛龍屬。後來菲力·柯爾(Phil Currie)將大部份的馳龍科都放在這亞科中。[9]生存於上白堊紀蒙古的白魔龍,[6]以及同時代在北美洲的蜥鳥盜龍都可能是恐爪龍的近親,[2]但後者因缺乏資料而難以分類。[6]迅猛龍及其親屬都是多以牠們的爪來作為獵殺工具,而不像馳龍是以厚實的頭顱骨來作為武器。[2]馳龍科與傷齒龍科一起組成了恐爪龍下目,是鳥類的姊妹分類。在親緣上,恐爪龍下目代表了一類非鳥類,而卻與鳥類是近親的恐龍。[10]

發現與命名
恐爪龍的化石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與懷俄明州的Cloverly組,[11]以及奧克拉荷馬州的鹿角組。[12]此外,馬利蘭州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帶的波多馬克組,發現了一些可能屬於恐爪龍的牙齒,年代為阿普第階。[13]

恐爪龍的第一副化石是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所帶領的隊伍於1931年在蒙大拿州南部的Cloverly組發現。布郎當時主要是想發掘並處理腱龍的遺骸,但在他交予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1931年報告中,指出發現了一細小的肉食性恐龍,發現位置接近腱龍化石,但因陷在石灰中而難以作清潔處理。[14]他非正式地將之命名為Daptosaurus,並準備描述及展示其骨骼,但他卻沒有完成。[15]另外,布朗將一個恐爪龍的牙齒,與另一種較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骨骸混淆在一起,並非正式命名為Megadontosaurus。

約30年後,從1964年8月開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率領一個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的挖掘團隊,在其後的兩年內發現了超過1000個骨頭,來自於至少三個個體。因為很難判斷這些化石的正確位置,所以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只限於完整的左足部,與部分的右足部,但都確定屬於同一個體。[16]其他標本則在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區分、標示成50個不同的項目。

在接下來幾年,奧斯特倫姆及格蘭特·邁耶(Grant E. Meyer)研究這些新發現化石,以及布朗所命名的Daptosaurus化石,發現牠們是同種生物,並於1969年以平衡恐爪龍(Deinonychus antirrhopus)發表了他們的發現。[16]種名antirrhopus意為「平衡」,指的是牠們堅挺尾巴的可能用途。

奧斯特倫姆同時重新檢驗布朗所命名的Megadontosauru,他發現那隻牙齒是屬於恐爪龍,而骨骼則是來自另一類動物。他在1970年,將骨骼部分命名為小獵龍。[17]

雖然在1969年發現大量的恐爪龍化石,但許多重要部位的骨頭並沒有發現,剩下的難以確認。這些化石包含少數眼眶後顱骨、沒有股骨、沒有薦骨、沒有叉骨或胸骨、也沒有脊椎,以及一個被奧斯特倫姆認為是喙骨的小型碎片。奧斯特倫姆將恐爪龍重建成具有獨特的骨盆,恥骨呈梯形且平坦,與坐骨長度一樣。

一副恐爪龍的骨骼,包括原先標本的骨頭,都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覽,而其他的則在哈佛大學的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中展覽。這兩個標本是在與耶魯大學標本不同的位點發現的。

更多發現
在1974年,奧斯特倫姆公佈了另一份恐爪龍專題論文,並指出他原本鑑定的恥骨,其實是個肩膀上的喙骨。[18]同一年,法里什·詹金斯(Farish Jenkins)所率領的哈佛大學挖掘團隊,在蒙大拿州發現了另一個恐爪龍標本。這個新標本增添了七個沒發現過的部位,包含:股骨、恥骨、薦骨、腸骨、以及腳掌與蹠骨。奧斯特倫姆研究了這個新標本,並推翻他之前的恐爪龍重建。這次恐爪龍被重建成具有長的恥骨,而奧斯特倫姆並推論恥骨稍微後傾,類似鳥類。[19]

在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展覽中的恐爪龍骨架,上有最初的標本組成。[20]哈佛大學的比較動物博物館則有其他的標本展覽中。它們的恐爪龍骨架都缺乏胸骨、胸肋、叉骨、腹肋。耶魯大學也有恐爪龍骨架,但與前兩者的發現處不同。

在奧斯特倫姆研究了的正模標本後,仍有幾個陷在石灰的小型標本未被處理,而擺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這些大部份都是獨立的骨頭及骨骼碎片,包括了標本埋葬時周圍的岩石。 2000年時,Gerald Grellet-Tinner與彼得·馬克維奇(Peter Makovicky)就這些標本的研究,發現一些有趣及被忽略了的特徵。當中的幾條修長骨頭,原先被認為是骨化肌腱,可使恐爪龍尾巴堅硬,其實是腹肋。而且在原先恐爪龍標本的周圍,亦發現了一些被忽略的蛋殼化石。[21]

在後來的詳細報告中,Tinner與馬克維奇提出這些蛋幾乎肯定是屬於恐爪龍的,故是首批發現的馳龍科蛋。[14]再者,其中一個蛋殼的外表面緊接恐爪龍的腹肋,可見恐爪龍可能正在孵蛋。由此推斷恐爪龍是用身體的熱量來孵蛋,且與現今鳥類相似是溫血動物。[22]在2007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Erickson )與其同事的進一步研究,發現正模標本的年齡約13或14歲,而且是穩定的成長。同一份研究中也指出,恐爪龍在死亡前便已停止成長,與其他已知的獸腳類恐龍不同。
作者: Isaac    時間: 2008-5-9 07:08 PM     標題: 接上

棲息地
地質學證據顯示恐爪龍棲息於氾濫平原或沼澤。[5]Cloverly組及鹿角組的古生態環境包含有森林、三角洲及潟湖,並類似今日的路易斯安那州。[29]其他同時期的恐龍包括有草食性的楯甲龍、鳥腳下目的西風龍及腱龍。恐爪龍的生態系統亦包括了巨大獸腳亞目的高棘龍、蜥腳下目的波塞東龍、以及稜角鱗鱷及雀鱔屬。[29]如果馬利蘭州所發現的牙齒是屬於恐爪龍的,那恐爪龍也在當地與星牙龍、傷龍、孔牙龍(目前只發現牙齒)等恐龍共同生存。


獵食行為
在Cloverly組,常在腱龍化石的附近發現恐爪龍的牙齒。而在其中兩個採石場,已發現相當完整的恐爪龍化石,就位在腱龍化石的附近。第一個是蒙大拿州Cloverly組的耶魯採石場,發現過四個恐爪龍的成年個體與一個幼年個體,以及眾多的牙齒。基於在同一位點發現大量恐爪龍的骨骼,且在腱龍的附近發現恐爪龍的牙齒,估計恐爪龍是獵食腱龍的。奧斯特倫姆與德斯蒙德·麥斯威爾(W. Desmond Maxwell)更以此推斷恐爪龍是成群生活及獵食的。[30]第二個採石場則位在奧克拉荷馬州的鹿角組。該地發現六個腱龍的部份骨骸,體型不一,附近另有一個恐龍的部份骨骸與眾多牙齒。一個腱龍的肱骨上有齒痕,可能是恐爪龍所留下。在1998年,丹尼爾·布林曼(Daniel L. Brinkman)等人提出成年的恐爪龍為70到100公斤,而成年腱龍為1到4公噸。單一的恐爪龍無法獵殺成年的腱龍,顯示牠們應是採群體方式獵食腱龍。[31]

但是在2007年,布林曼與B. T. Roach基於現今肉食性動物的獵食方式及腱龍位點的埋葬學,質疑了恐爪龍在群獵時的合作性行為。現今的初龍類(鳥類及鱷魚)及科莫多龍有少數的合作性捕獵,不過牠們主要是單獨獵食,或是被吸引至已死的屍骸,而會為了搶食獵物屍體而發生打鬥。例如,當一群科莫多龍一同攝食時,最大的會先吃,且會攻擊其他嘗試吃食的較小型科莫多龍;如果小型的科莫多龍被殺死,牠們的屍體會被同類搶食。當這些資料套用在腱龍與恐爪龍的位點時,這似乎與科莫多龍與鱷魚的攝食模式很吻合。在這些位點發現的恐爪龍骨骼都是接近成年的,而失去了的部位可能是被其他恐爪龍吃了。[32]

四肢功能

似鐮刀的第二趾爪是恐爪龍的最著名特徵,但不同標本的第二趾爪的形狀與彎曲度都有所不同。奧斯特倫姆在1969年敘述的正模標本,其第二趾爪是非常彎曲的,而於1976年描述的標本則較直,且與其他的爪很相似。[33]奧斯特倫姆認為這隻鐮刀爪的大小及形狀,隨者個體、性別或年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他猜測恐爪龍是以牠的手來捉住獵物,並以鐮刀爪來割破肚子。[16]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些鐮刀爪並非用作割開獵物的,而是刺戳獵物的,[34][35]也可能用來爬上動物的身體。[35]在2002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的生物力學研究,確認了恐爪龍的前肢最可能是用來捉住獵物的,因為其前肢的長度較其他獸腳亞目更易於捕捉。大及長的喙骨顯示牠有強壯的前肢肌肉,更加強了這個解釋。[36]卡彭特的研究也製作骨頭模型來實驗。實驗證明恐爪龍是不能掘曲牠的手臂,像鳥類般緊貼身體,這與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37]及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兩人在80年代的各別推論有所不同。[2]在2006年,菲力·森特(Phil Senter)指出恐爪龍的前肢未必只用來捕捉獵物,亦可以將物體抓向胸部前方。恐爪龍被認為極可能前肢具有羽毛,但這會妨礙前肢的活動範圍。例如,當恐爪龍將前肢往前伸直時,掌心會自動翻轉朝前,當兩個前肢同時伸直時,前肢的羽毛會妨礙行動。所以森特認為,當恐爪龍在同時間只能用一隻手抓近物體,而不能同時用雙手。羽毛可能也限制了手指的功能;所以只有第三指可發生作用,例如在探挖土中的小型獵物時,也唯有第三指可做出90度的彎曲。[38]在2001年,Alan Gishlick也對恐爪龍的前肢力學做了研究,他認為即使前肢具有羽毛,它們並不會明顯影響前肢的抓取能力。而且,當手掌抓取時,可與前肢作90度垂直,並可做類似擁抱的動作。這些發現與卡彭特與森特的前肢研究一致。[39]

在2006年,克里斯登·帕森斯(Kristen Parsons)提出恐爪龍的幼年及接近成年標本,與成年的標本有着一些形態上的不同。例如,幼年個體的手臂在比例上較成年的為長,顯示可能幼龍與成年的行為亦有所不同。[40]


速度
馳龍科,尤其是恐爪龍,一直都被大眾媒體認為是奔走快速的恐龍,而奧斯特倫姆亦在原先的描述中有此推論。[16]但是在1969年首次描述時,並沒有發現完整的恐爪龍後腳,而奧斯特倫姆所估計的大腿骨長度,後來被證實是過長。奧斯特倫姆在1976年的研究注意到,在評估速度上,腳掌與脛骨的相對長度,比大腿骨與脛骨的比例更為重要。現今奔走快速的鳥類,如鴕鳥,腳掌與脛骨比例為0.95;而在恐龍中,似鴕龍是0.68,恐爪龍則是出奇的低,只有0.48。他於是結論出恐爪龍相對於其他恐龍並不怎麼快速,且更不是現今不能飛的鳥類的對手。[33]

恐爪龍的腳掌/脛骨比例低,部份是因牠非常短的蹠骨。小型個體的腳掌/脛骨比例,仍比較大個體的為長。奧斯特倫姆認為短的蹠骨是與鐮刀爪的功能有關,當年紀漸長時蹠骨的比例會更為短小,更支持他的理論。他解釋所有這些特徵(短的二趾上有大的爪、短的蹠骨等)都是為使後肢成為攻擊性的武器,鐮刀爪可以向上及向下攻擊,而腳則同時向後及向下拉,把獵物割破及撕開。奧斯特倫姆指短的蹠骨減少了腳骨在攻擊時的整體壓力,而恐爪龍的特殊肌肉構造是用作獵食而非奔跑或行走。所以他斷定恐爪龍的腳是平衡奔跑,及減低作為武器時遭受的壓力。[33]

在1981年,Richard Kool對於加拿大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中,他針對英屬哥倫比亞蓋森組所發現的不同物種的足跡,做了初略的行走速度估計值。其中一個可能是恐爪龍留下的足跡,被估計以時速10.1公里行走。[41]

蛋化石
於2000年,從正模標本周遭石塊鑑定出來的恐爪龍蛋,可讓研究人員與其他獸腳亞目的蛋結構、巢穴及繁殖作出比較。在2006年,Tinner與馬克維奇評估這些蛋殼標本的時候,他們提出不同的假設,例如馳龍科是吃蛋的,或者蛋碎片與該隻恐爪龍是碰巧在一起的。因為這些蛋殼是在恐爪龍的腹肋與前肢之間,並非是在胃部之內,故這些蛋並非牠們的食物。而根據蛋殼的擠壓與破碎狀況,可推論蛋是完整埋入土中的,而在化石化的過程中破裂。另外,由於蛋周圍的骨骼並非分散或分開的,反而是與在生時差不多的姿勢,可見這個位點在化石化期間並沒有受到影響,故巧合之說亦不成立。事實上,腹肋通常很難發現保持天然狀態的,可見這些蛋是在埋葬時就在恐爪龍的腹下。這可能是恐爪龍的孵蛋或築巢行為,像傷齒龍科或竊蛋龍科;或是該恐爪龍死時,蛋仍在輸卵管之中。[14]

根據這些蛋的微結構,發現它們是屬於獸腳亞目,因為它們有着其他獸腳亞目蛋的特徵,並與鳥臀目及蜥腳下目蛋的不同。與其他手盜龍類比較,這些蛋化石較像竊蛋龍科的蛋,而非傷齒龍科的蛋。雖然該蛋經已碎裂,而很難評估其大小,但Tinner與馬克維奇根據蛋所經過的骨盆腔,推測出蛋的直徑約為7厘米。這個大小與最大的葬火龍蛋的直徑7.2厘米接近。而葬火龍與恐爪龍的體型接近,支持了蛋的估計值。再者,葬火龍蛋殼及恐爪龍蛋殼厚度差不多完全一致,由於蛋殼厚度影響着蛋的體積,故此有指牠們蛋的大小是完全一樣的。[14]

圖片附件: [平衡恐爪龍的圖繪] a.jpg (2008-5-9 07:08 PM, 7.99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30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5



圖片附件: [人類與恐爪龍的比例] b.png (2008-5-9 07:08 PM, 8.93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02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6



圖片附件: [平衡恐爪龍的骨骸] c.jpg (2008-5-9 07:08 PM, 24.84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66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7



圖片附件: [恐爪龍的手(左)與始祖鳥的手(右)比較] d.png (2008-5-9 07:08 PM, 11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37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8



圖片附件: [平衡恐爪龍的重組,羽毛是根據相關物種而來的] e.jpg (2008-5-9 07:08 PM, 2.67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17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09



圖片附件: [躺臥的平衡恐爪龍] f.jpg (2008-5-9 07:08 PM, 3.18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05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10


作者: Isaac    時間: 2008-5-9 07:14 PM     標題: 都是維基百科找的(也是太長,接下)

棘龍(屬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阿爾比階到早森諾曼階)的非洲,約為9500萬年前到9300萬年前。目前仍不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發現於摩洛哥。棘龍是在1910年代,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

棘龍背上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公尺,長棘之間可能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展示物。根據最近的估計,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甚至大於暴龍、鯊齒龍,但比南方巨獸龍稍微嬌小一些;這些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6到18公尺,高度約為7公尺,體重為9公噸,[1]但不是所有人員都接受這些數據。

敘述
對於恐龍愛好者而言,棘龍因為牠們的體型、帆狀物、修長的頭顱骨而著名;對於棘龍的了解,大部分來自於被摧毀的化石,以及最近發現的少數牙齒與頭顱骨,到目前為止,只有頭顱與骨幹有詳盡的敘述,四肢的骨頭仍未發現。在2005年所公佈的頭顱骨與顎部,顯示棘龍擁有肉食性恐龍最長的頭顱骨之一,經估計約1.75公尺長。口鼻部佈滿圓椎狀牙齒,牙齒上面缺乏鋸齒,類似其他的棘龍科恐龍。顱骨的構造類似重爪龍,牙齒相對比較少,棘龍可能有獵食魚類的習性,甚至獵食其他恐龍。棘龍的眼睛前方有一個小型突起物。[1]

棘龍的帆狀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經棘所構成,這些神經棘從背部脊椎骨延伸出來。這些神經棘的長度約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長。[2]這些神經棘的前後長度較為一致,而盤龍目的基龍與異齒龍的神經棘長度有大規模改變,形成一個半月形帆狀物。帆狀物的用途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雄性棘龍在爭取配偶時會炫耀自己的帆,誰的帆最大誰就可以爭取到配偶,還有說法是棘龍的帆是吸收太陽熱度,早上棘龍用帆狀物吸收太陽的熱度,使身體裡的血液更快暖和,身體血液溫度升高身體靈活度增加,棘龍會趁其他恐龍身體血液溫度還沒升高之前就攻擊牠們。

分類
棘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棘龍屬,棘龍科還包括:英格蘭南部的重爪龍、巴西的激龍與崇高龍(可能是激龍的異名)、尼日爾的似鱷龍、以及泰國的暹羅龍,暹羅龍只有發現破碎的化石。棘龍與激龍的親緣關係最接近,兩者都屬於棘龍亞科,都擁有筆直、無鋸齒邊緣的牙齒。[3]在2003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提出斯特莫所發現的棘龍原型標本是個嵌合體,背椎是來自於類似高棘龍的鯊齒龍科恐龍,而齒骨來自於類似重爪龍的大型獸腳類恐龍。[4]然而,這個論點不被最近的研究所接受。

發現與種
棘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12年發現於埃及的拜哈里耶綠洲,並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15年所命名。[5]在拜哈里耶綠洲也發現了其他的化石碎片,包含脊椎與後肢,這些化石由恩斯特·斯特莫在1934年歸類為"Spinosaurus B"。[6]斯特莫這為這些後來發現的化石有足夠差異,因而歸類於另外一個種,而這些差異已經被證實了;牠們可能與鯊齒龍有關, [7]或是與斯基瑪薩龍有關聯。[8]有些棘龍化石在運送到德國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的運送過程中遭到損毀,而這些骨頭在1944年的盟軍轟炸中遭到破壞、遺失。[1]

棘龍屬目前有兩個已命名種,分別為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以及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摩洛哥棘龍是由戴爾·羅素(Dale Russell)所敘述,是根據頸椎長度而將牠們分類為一個新種。[8]然而,數碼研究人員認為摩洛哥棘龍的頸椎長度只是個體間的變化,所以認為摩洛哥棘龍是埃及棘龍的異名,[7][9][1]而其他科學家仍主張牠們是另一有效種。[3]

目前已有6個棘龍的部份標本被敘述,其中第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摧毀,但是已留下了詳細的敘述與繪畫。藉由測量其他棘龍科恐龍的體型,可以估算出這些棘龍個體的體型大小。以下的估算數據來自於獸腳亞目資料庫[9]以及克里斯提亞諾·達魯·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等人在2005年的研究。[1]

IPHG 1912 VIII 19標本:由斯特莫在1915年所敘述,是埃及棘龍的原型標本,[5]來自於一個接近成年個體,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摧毀。該標本被估計身長約14公尺,重量約6.7公噸。該標本由一個上顎骨碎片、一個不完整齒骨(75公分長)、19顆牙齒(6.2公分長)、2個不完整頸椎、7個背椎(19到20公分)、背肋、腹肋、以及8個尾椎。該標本的頭顱骨被估計有1.45公尺長,而下顎有1.34公尺長。勞赫認為這個標本是個嵌合體。

CMN 50791標本:由戴爾·羅素在1996年所敘述,是摩洛哥棘龍的原型標本。該標本有一個中間部位的頸椎(長度為19.5公分)、一個後背側的神經弓、一個齒骨前部、與一個齒骨中部。

MNHN SAM 124標本:由羅素與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在1998年所敘述。該標本被估計約14公尺長,重量約6.7公噸。該標本由部分前上顎骨、部份上顎骨、犛骨、以及齒骨碎片所構成。頭顱骨被估計將近1.42公尺長。

Office National des Mines nBM231標本:由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與Ouaja在2002年所敘述。該標本發現於突尼西亞,由一個齒骨前部構成,非常類似埃及棘龍的失蹤標本。[10]

MSNM V4047標本:由米蘭市民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提亞諾·達魯·沙索與他的同事在2005年所敘述。該標本被估計約16到18公尺長,重量約7到9公噸。頭顱骨被估計有1.75公尺長。該標本由前上顎骨、部份上顎骨、以及部份鼻骨所構成,這些部位總長度為98.8公分。[1]

UCPC-2標本:同樣由沙索等人在2005年所敘述。該標本由一個有凹槽的冠飾所構成。


古生態學
棘龍的棲息環境涵蓋北非大部分,但只有部分了解。棘龍生存於當時埃及地區的海岸與潮坪環境,與類似的大型掠食者如巴哈利亞龍、鯊齒龍,大型的泰坦巨龍類潮汐龍,較小型的泰坦巨龍類埃及龍,10公尺長的鱷類腔鱷,以及腔棘魚類的Mawsonia。[11]

食性
目前仍不確定棘龍主要是陸地掠食者,還是魚食性。棘龍擁有延長的顎部、圓椎狀牙齒、以及提高的鼻孔,顯示牠們可能是魚食性。棘龍食性的唯一直接證據來自於牠們的近親,居住於歐洲與南美洲的重爪龍,重爪龍的胃部曾發現魚鱗與幼年禽龍的骨頭;另外在南美洲發現的一個翼龍類化石上嵌入者一個棘龍類的牙齒,顯示棘龍類偶爾以這些飛行初龍類為食。[12]棘龍可能是種無特定目標的機會主義掠食者,可用白堊紀的大型灰熊來形容牠們,平常偏好捕食魚類,但也尋找許多小型到中型的獵物為食。[13]
作者: Isaac    時間: 2008-5-9 07:18 PM     標題: 接上

體型
自從棘龍被發現之後,牠們成為最長與最大型獸腳類恐龍的候選者之一,但一般大眾對於棘龍的巨大體型並沒有概念,直到棘龍出現在2001年的電影《侏儸紀公園 III》(Jurassic Park III),以及2005年對於牠們新標本的敘述。休尼博士(Friedrich von Huene)[14]與數十年後的唐諾·葛勒特(Donald F. Glut)[15]都在他們的研究中,將棘龍列為最巨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棘龍身長為15公尺,重量為6公噸以上。在1988年,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也將棘龍列為最長的獸腳類恐龍;身長一樣被敘述為15公尺,但估計的數據較低。[16]最近根據新標本的估計數據,將棘龍身長估計為16到18公尺,體重為7到9公噸。[1]至少一個未公佈的調查,顯示棘龍的體重為12到19公噸;這些數據是根據所估計的身長為17.4公尺,以及將原型標本中最大的脊椎骨(21公分)與重爪龍最大的脊椎骨相比較而得來的。[1]因為原型標本是來自於未完全成長的棘龍個體,這意味者牠們的極大身軀,以及未知的體型上限。[17][18]然而,提出這些數據的人員最近將數據調低,接近於克里斯提亞諾·達魯·沙索等人所提出的體型大小。[9][19]

François Therrien與唐納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在一個最近的研究中根據頭顱骨長度來推算比例,發現之前所估計的數據中,身長太長,而體重太輕。他們的估計為身長12.6到14.3公尺,而體重為12到20.9公噸。[20]但他們的研究遭到批評,因為他們所選擇的大型獸腳類對照組,以及他們所建立的棘龍科頭顱骨;大部分的大型獸腳類是以暴龍科與肉食龍下目作為基準點,而牠們與棘龍科恐龍有不同的體格。[21]需要更完整的化石才能解決這些關於體型上的爭議。


帆狀物
棘龍擁有獨特的帆狀物,雖然同一時期的該地區其他恐龍,例如鳥腳下目的豪勇龍、蜥腳下目的雷巴齊斯龍,也可能發展出類似的背椎結構物。棘龍的帆狀物類似二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異齒龍的帆狀物,異齒龍生存於恐龍時代以前,兩者的帆狀物並非同源,而是平行演化的結果。棘龍的背部結構物可能較類似駝峰,而非帆狀物;Jack Bowman Bailey最近提出,棘龍的背棘並非細棒,而是前後軸寬廣,類似水牛的背脊,所以棘龍的背棘應是支撐者較厚、較肥胖的結構物,而非細的帆狀物。[22]

棘龍的帆狀物功能仍未確定;科學家們已提出數個假設,包含調節體溫、展示物。此外,如此明顯的背部特徵可使棘龍的外表看起來比較大,可威脅其他動物。

如果這些帆狀物擁有大量的血管,棘龍可使用帆狀物的大型表面積來吸收熱量。這顯示棘龍至少是部分溫血動物,並生存於夜間氣溫低、冷,但天空通常很少雲的地區。棘龍與豪勇龍被認為為生存於早期撒哈拉沙漠的邊緣,這可解釋上述的功能。這些帆狀物也有可能用來釋放多餘的體溫,而非收集熱量。根據霍爾丹法則(Haldane's principle),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面積,牠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這些恐龍的帆狀物增加相當程度的身體皮膚面積,而且所增加體積最少。此外,如果將這些帆狀物遠離太陽方向,或是以90度迎接較冷的風,這些身處白堊紀非洲的動物將能更有效地降低體溫。[23]

許多現代動物的複雜身體結構,在求偶季節時具有吸引異性功能。這些恐龍的帆狀物有相當可能性具有吸引求偶功能,類似孔雀的尾巴。斯特莫假設這些恐龍的雄性與雌性擁有不同大小的神經棘。[5]如果屬實,這些帆狀物可能擁有耀眼的顏色,但這是完全建立於推測上的。

這些帆狀物可能擁有綜合以上功能,平常充當體溫調節器、在求偶季節時吸引異性、散發體溫、以及在遭受威脅時充當警告物使用。


姿勢
棘龍傳統上被敘述成二足動物,80年代早期過後,牠們被認為至少有時可用四足方式行走。[15]這個論點因為發現了重爪龍而得到支持,重爪龍是棘龍的近親,擁有結實的手臂。[24]在1997年,Bailey贊成棘龍為可能四足姿勢,[22] 這可見於他研究中的新重建圖。[24]這個四足步態理論已經過時了,但棘龍科恐龍可能以四足姿態蹲伏者。 [25]


大眾文化
棘龍長久以來出現在大眾的恐龍書籍裡,但直到最近才有足夠的棘龍科資訊可以正確地描述棘龍。在過去,棘龍是以直立、背部有帆狀物的獸腳亞目形象所重建,直到1955年,艾伯特·拉伯(Albert de Lapparent)與Lavocat建立了一個具影響力的棘龍重建圖。[24]

棘龍出現在2001年的電影《侏儸紀公園 III》(Jurassic Park III)。在電影裡,棘龍被描述成比暴龍還要大型、強壯的動物,棘龍甚至在一個打鬥場景裡咬死了暴龍。在現實中,棘龍與暴龍生存在不同大陸,時間也相差了數百萬年,因此這兩種生物之間不可能發生決鬥。

棘龍也出現在電影《侏儸紀公園 III》的多樣性周邊商品之中,Vivendi Universal的電腦遊戲《侏羅紀公園:基因計劃》(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棘龍也出現在電視節目《失落的埃及恐龍》(The Lost Dinosaurs of Egypt),在節目中棘龍穿越白堊紀埃及的沼澤地。

圖片附件: [數種巨型獸腳類恐龍的體型相比。從左到右為:棘龍、南方巨獸龍、鯊齒] a.png (2008-5-9 07:18 PM, 24.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27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11



圖片附件: [補食中的棘龍,Frederik Spindler所繪] b.jpg (2008-5-9 07:18 PM, 6.2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27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12



圖片附件: [過時的棘龍重建圖] c.jpg (2008-5-9 07:18 PM, 10.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48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13



圖片附件: [棘龍重建圖,2005年由dal Sasso繪製] d.jpg (2008-5-9 07:18 PM, 4.32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14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14



圖片附件: [棘龍] e.jpg (2008-5-9 07:18 PM, 4.36 K)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314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2415


作者: Isaac    時間: 2008-5-9 07:22 PM     標題: 棘龍的圖1描述

應是
數種巨型獸腳類恐龍的體型相比。從左到右為:棘龍、南方巨獸龍、鯊齒龍、暴龍、馬普龍、鐮刀龍
作者: Franco仔    時間: 2008-5-9 07:36 PM

這是我所知-----棘龍(Spinosaurus)的資料



棘龍 (Spinosaurus)

身高 Height: 7公尺
身長 Length: 15公尺
體重 Weight: 5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白堊紀晚期
發現地點 Discovery Place: 埃及、尼日利亞、摩洛哥、泰國、日本

棘龍簡介:

棘龍是非洲一種巨型的食肉恐龍,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恐龍。由於暫時來說我們對於棘龍所得到的資料仍非常有限,因此這種體型跟暴龍不相上下的食肉恐龍也很少現身於大螢幕上和文學作品中。在北美洲非常著名的暴龍卻頻頻上鏡,直至二零零一年在電影《侏羅紀公園 III 》中出現,而且擔任主角。

棘龍在分類學上是一種很獨特的種類,分類跟其他當時主流種類相去甚遠。牠屬於棘龍類 (Spinosauria),自從出土的化石來看,棘龍的背部有很多長棘,由脊骨上凸出來。這些巨型的長棘有 3 呎長,最長的甚至有 1.8 公尺,在背部組成了一類似半圓形的帆狀物體。我們對棘龍所得到的資料非常有限是因為出土的棘龍比較起暴龍的確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殘破不堪的碎片,分散地散落在非州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之上。不過我們已經可以知道牠們的特徵、行動方式、基本外貌等等。相比起暴龍,棘龍的前後肢比例沒有那麼極端;暴龍的後肢所佔的比重比前肢多很多,前肢只有一個人的手臂那麼長,但推動接近10,000公斤身體的後肢卻足足有一層樓高。棘龍的前肢只不過比後肢短一點而已, 牠通常用兩隻腳行走,也可以用四隻腳。棘龍是一種相當可怕的食肉恐龍,有跟暴龍同級數的攻擊和掠食能力,跑步的速度甚至可能比暴龍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甚麼棘龍背後隱藏了那麼多謎團?我們相信和牠的特徵有關。牠背上的棘帆,圓渾的牙齒和長長的,似鱷魚的咀巴等等,這些特徵是大型食肉恐龍極罕見的。例如:暴龍、速龍、望齒龍、巨盜龍等食肉恐龍,牙齒呈刀的形狀,方便咬住獵物。但棘龍的圓渾牙齒卻適合捕魚,箇中原因,不得而知。因為在乾旱酷熱的沙漠中,水源已經成為一個問題,何況魚呢?因為生長圓渾牙齒的生物通常以魚為主要食糧,沙漠中又從哪裏來那麼多魚呢?這可能是沒有答案的難題,不過其中一個理論認為在那時代撒哈拉沙漠根本不存在,在非洲北部的海岸地區甚至有濃密的雨林。棘龍可能生存在濃密的雨林中,死後被保存下來,但經過了幾千萬年的時間,滄海變成了桑田、桑田變成了滄海,雨林變成了今天乾燥荒蕪的沙漠。

棘龍另一個引人注意的特徵是背上的棘帆,在考古學上,用來解釋棘帆用途的理論已經多達幾種。其中一些理論認為棘帆上覆蓋著一片薄皮,皮裏面佈滿了微血管,血管會將身體裏面多餘的熱力帶出來,由空氣把它帶走,起散熱的作用。所以,的散熱鰭片的理論成了主流學說。另外,亦有理論指出棘帆就像駱駝的背峰,用來儲存脂肪,在乾旱的日子維持生存。也有人說棘帆是色彩鮮艷的求偶工具,就像今天的孔雀。另外還有一些奇特的理論,例如棘帆上佈滿了具有跟太陽能電池板上負硅(矽)層相似用途的特殊細胞,在日間吸收太陽能,儲存在某一個特殊組織中。等夜間天氣寒冷的時候 (一些沙漠的溫差可以很大:日間50℃,夜間-10℃),保持可以用來活動的能量。

我們對於棘龍所知甚少,因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藏於德國慕尼克博物館中最完整的棘龍化石,在戰鬥機的飛彈中化成炮灰。此後,雖然非洲地區也有零碎的化石出土,但遠不及未被炸毀前的棘龍化石,令人萬分惋惜。1995年芝加哥大學考古學家Paul Serino組織考古隊到摩洛哥尋找棘龍,卻意外發現望齒龍。或許未來會有考古學家尋找棘龍,讓謎底水落石出。
作者: fossilshk    時間: 2008-5-10 04:44 PM

提議大家轉貼這些文章前注意一下大體內容及資料是否正確,有些可能已過時,要不然就沒有意義了,板主及各人可幫眼,有錯就提出更改,這樣才做到交流及灌輸正確智識的目的
作者: vkashima    時間: 2008-5-12 10:55 PM

多謝大家。重爪龍是中大型恐龍棘龍近親, 而恐爪龍是和速龍相近的中小型恐龍. 明白了!




歡迎光臨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