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雲南大學教授發現最早的動物合作 [打印本頁]

作者: fossilshk    時間: 2008-12-9 01:35 AM     標題: 雲南大學教授發現最早的動物合作

  從什麼時候開始,動物有了集體行為?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侯先光教授給出了答案。他將動物集體行為的起源追溯到5億年前的“寒武紀”。因為他從化石中發現,那個時期有一群不明小生命正一只一只地扣在一起,排著長隊“活動”。這是科學家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動物集體行為。這一重大成果被刊發在《科學》雜志上。

  《北京科技報》:您發現的動物集體行為是哪一個物種?是怎麼發現的?

  侯先光:我們在雲南的澄江動物化石群發掘有幾十箱的化石,記載了寒武紀時期的“故事”。我們發現,在一塊化石上,20個節肢動物個體,一一相扣,排成一排,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動物集體行為。我們所熟知的螞蟻覓食、大雁成“一”字飛行等就屬于集體行為。

  這20個動物個體是一種新的節肢動物,但中文名尚未確定。它們的形體很像蝦,尾部有兩半,從肢體的後腹部伸出,嵌入後面一個“同伴”的殼里。我們判斷,所謂的“殼”應該相當于它們頭、胸的部分。于是,它們就這樣一只扣一只地排成一排。

  《北京科技報》:據您猜測,它們當時在做什麼?

  侯先光:我們猜測了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生育。第二種,可能是在遷移、逃離。因為在寒武紀時期,環境相當惡劣,變化無常。當時的雲南地區處于赤道地帶,氣候溫暖,但由于地殼運動頻繁,常有火山爆發這樣的災難發生。這些動物群體,排成一隊在海洋中漂浮或游動,這種方式可能對抵御食肉動物攻擊、快速逃離惡劣環境更為有效。第三種可能,就是覓食。

  我們認為第二種可能性更大。因為這些個體大小不同,生育的可能性較小,而前一只動物把尾部插入後一只動物的頭胸部,把覓食的主要器官擋住了,所以覓食的可能性也不大。

  《北京科技報》:這一集體行為對我們認識動物有什麼意義?

  侯先光:在生命演化中,反映動物行為特征的化石很少,更何況反映動物集體行為的。因此,早期動物集體行為特征、起源,一直是未解的科學謎團。此次最新的研究成果証實,動物複雜的集體行為可能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就同時產生了。

  《北京科技報》:它們可能是現在哪一種動物的祖先?

  侯先光:這20個節肢動物應該是蝦類等現存節肢動物的祖先。

  到現在為止,我們在澄江化石群發現了160~170種不同的動物化石,但對每一種動物,我們最多也就了解20%~30%。對于寒武紀動物的特征,分類都不清楚,還存有很多的爭議,例如,當時有一種“雲南蟲”,身體分節,像節肢動物,但頭部的腮孔又是脊索動物的特征。因此,學界對它的分類有很多推測。

  弄清這些動物的分類,是我們下一步重點需要研究的內容。

  侯先光,古生物學家,現為雲南大學教授,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1年獲瑞士烏普薩拉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作者: Franco仔    時間: 2008-12-9 11:20 PM

I see...Thank's for your sharing''




歡迎光臨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http://www.fossilshk.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