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RSS 訂閱當前論壇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標題: 馬鞍山礦場倡評級保育  
 
stonecold
[魚類]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貢獻勳章   演講勳章   出席勳章  
UID 4072
精華 0
積分 259
帖子 211
閱讀權限 50
註冊 2009-5-27
來自 香港
狀態 離線
[廣告]:
馬鞍山礦場倡評級保育

【明報專訊】談及香港故事,除漁村和轉口港外,還有30年代開始運作的馬鞍山礦洞。現已荒廢的馬鞍山礦場,50多年前是一個有教堂、學校的小社區,礦洞、選礦廠遺址、露天礦場及教會建築仍保留至今,記載南下華人的辛酸史。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倡議政府為建築群評級,保育整個文物環境,地區組織更建議設礦山公園,讓後代了解香港過去。



30年代開挖 高峰期3000礦工

馬鞍山開礦始於1930年代,政府當年發出為期50年的採礦牌照,由礦務公司在礦場興建碼頭、車路等。至日治時期,日軍積極擴建礦場,戰後便由華商經營的大公洋行取得採礦權,與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合作,引入日本採礦技術。

二戰後,國共內戰引發大量難民逃到香港,礦場便成為他們的容身之所,高峰期曾有二三千名礦工。在海拔110米的高地,標示「110ML」的礦洞是1960年代礦工日夜埋首工作之處,他們由早上8時至晚上11時分兩更工作,一節節車卡沿路軌將礦石運往山腳的選礦廠,大小不一的礦石經多部位於山中的碎石機、磨石機等磨成粉末,再運至現為耀安邨巴士總站的碼頭運至日本。

「日本人很高要求,不磨至粉,他們也不收貨!」父親曾於礦場工作的黃子廣憶述,由採礦、選礦及運礦,各有工人負責,礦工一天工作8小時,下班後便回到山腰的居所,「我和客家人和廣東人一起住,來自山東、湖南和湖北在山上住,潮州人則居於山腳」,一個個寮屋群成為小型南下華人社區。



學者指具建築及歷史價值

天主教聖方濟會和基督教信義會均於1950年代在礦場旁興建教堂、學校等,白天孩子到學校上課,大人則於宗教建築群一帶作「天光墟」,買肉和魚。整個山頭,集工作、生活於一身。直至1976年,全球鋼鐵需求下降,開採合約亦將完結,礦場於當年停產,相關建築物亦漸漸空置。



礦場橋躉教堂保留至今

早年興建、留有炸藥爆破痕迹的「240ML」礦洞、露天礦場、運礦橋的橋躉、選礦場遺址及宗教建築群仍保留至今,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經理羅嘉裕形容,宗教建築群如天主教神父樓、聖若瑟堂等,具建築及歷史價值,建議政府為它們評級,並與礦洞、選礦廠以文物環境一併保育。

身兼沙田區議員及馬鞍山民康促進會主席的楊祥利則建議,設立包括5個景區的馬鞍山礦山公園,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首席工程師李正琪則指馬鞍山礦場保留地質遺蹟、礦場建築、對自然影響的痕迹等,在全面性及罕有性等均達內地礦山公園的要求,可讓公眾了解更多礦場的歷史。




110礦洞停用後一直封鎖,這條長2200米的坑道其實通往其他礦洞,礦工早年便於黑漆漆的環境工作,每天8小時。(余俊亮攝)




父親曾於礦場工作的廣叔,自小便於山腰的礦工居所生活,當年早上到聖若瑟小學校課室(圖)放下書包,便跑到教堂祈禱,終日「周山跑」的他笑說常被神父處罰。(余俊亮攝)




信義會恩光堂是基督教於1950年代南下宣教的見證,牆上壁畫象徵耶穌視信徒如牧羊照顧。(余俊亮攝)
2009-11-11 07:41 PM#1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支持化石講場客戶廣告, 謝謝!}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4.1.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261 second(s), 6 queries

所有時間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4-25 06:32 AM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恐龍@化石工作室 - Archiver - WAP